凉山多大江大河,州内共有大小河流1094条,其中,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366条。河流纵横交错、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全州森林覆盖率为52.16%。
好山好水养好鱼,这是凉山发展生态渔业的独特优势。
近年来,凉山不断优化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布局和生产方式,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水资源,生动诠释了生态渔业“绿水生金”的绿色发展路径。2024年,全州水产品产量达2.6万吨。
邛海具有供水、灌溉、调节气候、养殖、旅游等多种功能,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凉山州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买锐 摄
水清岸绿肥鱼鲜美
邛海,四川省第二大淡水湖,水域湿地面积34平方公里,具有供水、灌溉、调节气候、养殖、旅游等多种功能,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西昌的“母亲湖”。
为促进邛海渔业可持续发展和邛海水生态健康,每年春季,邛海都会设置禁渔期。多年来,邛海坚持生态渔业模式,鱼类完全以天然生态饵料为食实现生长,再加上生长周期长,因此,邛海水产品品质高,是实实在在的绿色生态产品,“邛海鱼”更是凭借鲜、活、嫩等特点,成为西昌响当当的美食名片。
渔家美食作为西昌渔家人专攻的一种味道,在数十年的坚守中,锁住了西昌人的味蕾与情怀。一鱼三吃,顾名思义,即鱼的三种吃法,在保持原味的同时又能品尝到多种风味:将鱼头做成南瓜鱼头汤,鱼排做成油炸酥鱼排,鱼肉做成青椒麻辣鱼。
作为“烧烤之城”,西昌烧烤早已声名在外。在火红的烤炉前感受人间烟火,品尝平凡又热辣的人生味道。作为西昌烧烤界的“当家花旦”,邛海里活蹦乱跳的鲜鱼正是小渔村烧烤食材的源头。烤鱼片、烤鱼肚、烤鱼排……鱼的每个部位在炭火上烤得吱吱冒油,撒上盐、味精、花椒、辣椒面等简单调料,入口鲜嫩爽滑。点菜时,每种菜品至少10串起点,吃的时候才能大快朵颐。
鱼头,向来被食客誉为鱼之精华。邛海中多有鲢鱼,因此,花鲢鱼头火锅自然应运而生。优良的邛海鱼品质,是鱼头火锅的好吃所在,再辅以各种调料炒制后,多重香味叠合,麻辣鲜香。
冷水鱼翻起“致富浪”在喜德县,提起冷水鱼养殖,邓思红这个名字有着很高的知名度。他既是喜德正源水产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同时,也负责运营喜德县红莫水产产业园。
喜德正源水产有限公司的养鱼池建在红莫镇桃源村,各种冷水鱼在池子里游来游去。公司创始人邓思红介绍:“在凉山,有很多土著鱼类,比如裂腹鱼,整个裂腹鱼亚科有70多个品种,目前公司养殖了9个品种,未来,我还准备多养殖一些品种。”据了解,由于冷水鱼生长周期较慢,因此经济价值较好。公司售卖的商品鱼以黄河水系花斑裸鲤为主,价格最高时,装车价能达到每斤36元。
在邓思红养殖的冷水鱼中,很多种类属国家级或省级保护鱼种,除了销售商品鱼,一部分鱼苗也会提供给周边单位用于增殖放流,这也是公司另一大收入来源。2023年,该公司仅销售鱼苗就有600多万元收入。每年,邓思红还会拿出30万元,分给周边的村集体以及防返贫监测户。
近年来,在这个“土专家”的带动下,喜德县城周边出现了很多淡水鱼养殖大户,也逐渐发展成为喜德县的特色农业产业,“村集体+养殖大户+土专家”的模式逐渐壮大。
喜德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喜德县正在打造省级水产产业园区。“园区建成后会增加当地用工量,将全部招收防返贫监测户,分红也将覆盖整个红莫镇的村民。”
西昌烧烤特色菜品烤鱼片。
开启出川出国之路
2024年11月,在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国际货运区内,一批来自金阳县丙底洛村的高山冷水养殖虹鳟鱼,经食品加工厂加工为140千克鱼柳后,启程发往新加坡。而这也是四川省首次出口虹鳟鱼。
金阳县丙底洛村是成都海关定点帮扶的对口联系村,平均海拔2500米,如何在当地培育出一个富有特色且符合实际、拥有前景能持续发展的产业项目,成为驻村工作队所面临的难题。
驻村工作队多次对丙底洛村周边环境开展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发现当地的山泉水非常适合冷水鱼养殖,并通过靶向选种,确定虹鳟鱼为试养鱼种,便迅速将高山冷水鱼养殖规划确定为丙底洛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方向。
“驻村干部不仅积极为村集体产业发展谋划新思路,还自掏腰包购买鱼苗、饲料、药品、网箱等物资。”村致富带头人尤吉力古激动地说:“在他们的带动与组织下,我们村修建了一个30立方米的鱼池,并分别在三条支流和鱼池中开展‘鱼池+多点网箱’试点养殖,总共投放了600余尾鱼苗。”
2024年7月,百余斤虹鳟鱼搭乘专车,到达成都青石桥水产市场销售。随后,售鱼款打入了丙底洛村的村集体账户。销售收入到账,极大地鼓舞了驻村工作队和村民的信心。
山泉水养殖,小规模精细化科学化饲养,让虹鳟鱼养殖周期更长、单条重量更大,质量更有保障。源于这些优势,“凉山产”虹鳟鱼开启了出川、出国之路。
下一步,驻村工作队还将致力推动在丙底洛村建成一个占地面积约10亩、鱼池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年总产值达350万元的中等规模养殖基地。
(文/图 凉山州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陈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