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叶产业稳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黄金叶”鼓足了大凉山老百姓钱袋子
编者按
2024年,凉山州聚焦“在哪种烟、谁来种烟、怎么种烟、为谁种烟”“四大课题”,接续压茬落实“稳烟田、育主体、提质量、优供给”工作要求,种植烟叶82.3万亩,收购烟叶212.52万担,近4万户烟农实现年度售烟收入41.59亿元,户均收入10.44万元,烟叶产业实现了稳定发展,烟农实现了持续稳收。尽管凉山烟区烟叶生产点多线长面广,但全年烟叶工作实现了“零信访”“零举报”“零违规”;此外,从凉山州烟草专卖局(公司)党组组织开展烟农“大走访、大摸底、大讨论”的调研,更显示现阶段烟农满意率达到99.8%,实属不易。
今天,本报聚焦烟叶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带大家走访全州南、中、北、西四个烟区10个产烟县(市),感受烟叶产业促进乡村振兴的力量和烟农们丰收的喜悦,以及烟农对今年烟叶生产收购各环节工作满意度的评价。
宁南县西瑶镇水库村烟农万启发正在择烟,他的背后是码成一人多高的烤后烟叶。柴琳 摄
南部烟区 发展富民产业带动烟农增收
文/郑佳莉 项艳丹 柴琳
今年,为加快推进烟叶生产从“稳产保供”向“优产优供”转变,南部烟区围绕凉山烟草“烟叶强基”行动计划“20优”要求,全面推动“精准生产、提升质量”两大中心任务落实落地。在遭遇特大冰雹自然灾害的特殊背景下,锚定目标任务,聚力攻坚落实,夺取了烟叶生产收购工作的最终胜利,烟叶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鼓舞人心。
会东:烟叶产量连续十年排名全国县级烟区第一
10月18日,经过48天连续奋战,会东县圆满完成2024年烟叶收购任务,收购烟叶70.54万担,烟农收入12.82亿元;全县收购时长同比减少14天,其中单站(点)最短收购时长仅34天,收购效率、收购合格率、烟农满意度、收购规范度等指标创历史最高水平。
收购工作中,会东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开了收购工作提质增效新局面。关口前移抓好“初分关”,全县160余名网格员入户开展分级指导,引导烟农自觉做好去青除杂和非烟物质控制,确保烟叶收购工作平稳有序。严格把好“标准关”,坚持“高油分、一致性、不脱级”收购原则,各烟叶收购站(点)坚持每天早统一、晚纠偏,严格落实对样分级、定级要求,一个眼光、一个标准收到底,切实保障了烟农利益。多方发力把好“纪律关”,县纪委监委、县农业农村局5个检查组、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6个烟叶收购督导组对50个烟叶收购站(点)进行巡回检查,强化落实收购制度和工作纪律,全力营造公平、公正、透明的收购环境。全县烟叶收购工作整体呈现开局稳、进度快、秩序好的特点,交出了全年烟叶生产收购高分报表。
“现在来卖烟不到一个小时就卖完了,按约定的时段和交烟量来卖,不挤也不用等,更不存在人情烟、关系烟这些问题,我们对烟叶收购工作比较满意。”乌东德镇麻栎村3组烟农李国林说。
会理:收购均价、上等烟比例创历史新高
“今年我种了20亩烟叶,在烟站技术人员的悉心指导下,烟叶长势非常好,均价38.22元1斤,种烟总收入10万元,比去年提高了5%。”算起收入账,黎溪镇南海村12组烟农徐顺平笑容满面。2024年,会理市收购烟叶57.95万担,10475户烟农售烟收入10.59亿元。
今年,会理市各烟站加强对烟叶采摘烘烤、水分管理等环节的过程管控,严格按照“不漏一户”要求,制订烟叶收购样把,指导烟农对样初分,确保准确把握收购标准。其间,全市5个收购检查组对30个烟叶收购站进行巡回检查,既提供分级定级的技术指导,又开展收购质量的严格监督,确保全市烟叶收购工作保持统一眼光、统一标准、统一执行,竭尽全力实现提质量、优结构的既定目标。
与此同时,会理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始终将保护烟农合法权益放在首位,各站均设立了专门的投诉举报电话和信箱,确保烟农的声音能够被及时听到并得到妥善处理,努力营造阳光透明的收购环境。
“烟叶产业是会理市重要的支柱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今年我们狠抓烟叶纯度和等级质量,实现了烟农高度满意、企业高度认可、政府高度评价,有效提高了烟农收入。”会理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分管烟叶副经理陈汉发说道。
宁南:1740户烟农户均收入突破11万元大关
“今年我种了70亩烟,通过科学管理和精细化作业,总产量188担,售烟收入30.9万元,比去年增加了近5万元,这还没算上政府给的补贴和合作社分红呢!”算起增收账,宁南县石梨镇清水村1组烟农刘正国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
在宁南,像刘正国这样的烟农还有很多,他们通过烟叶产业实现了家庭收入的稳步增长,不少烟农还盖了新房、买了新车,日子一年比一年好。
产业增效、烟农增收离不开优质高效的服务。今年,宁南县各烟叶收购站(点)从烟苗供应、技术指导到烟叶收购环节的工作中,全程为烟农提供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务。特别是推出的烟农“自主预约、错峰交售”模式,大大减少了烟农的售烟等待时间,提高了收购效率。
“今年交烟特别顺畅,提前在线上自主约好时间,来了就能卖,省时又省心。”竹寿镇新街村2组烟农张相平对烟叶收购工作赞不绝口。在满意度调查中,全县烟农对基层站点工作的满意度高达99.9%,这是对基层工作人员辛勤付出的最好肯定。
2024年,宁南县共收购烟叶12.38万担,实现烟农收入1.94亿元,圆满完成了烟叶生产收购目标任务。
冕宁县金叶烟叶收购站的工作人员正在有条不紊开展烟叶分级、定级。 马萍 摄
中部烟区 片片"黄金叶"托起乡村"振兴梦"
文/陈飞 胡予阳 刘浩宇
在中部烟区,上演着因烟而兴、靠烟致富的动人故事。烟农们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一株株烟叶,收获着满满的希望与幸福,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故事,感受“黄金叶”背后的力量。
德昌:种植“金叶子”,修了新房子
在德昌县昌州街道新安村新村建设点,一排排高大、气派的新房映入眼帘,烟农贺从芳正忙着整理新房门前的石块。
“这是我新修的房子,快要装修完了,过不了多久,我们全家就能住上新房!”贺从芳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
“要不是种烟,修新房、搬新家是想都不敢想!”在与她聊天中得知,她只有小学文化,前几年一直依靠种植蔬菜补贴家用,然而忙活一年下来,除去种子、化肥、农药等开支,纯利润所剩无几。
看着周围邻居种烟住上了新房,过上了好日子,她怀着试一试的心态,踏上种烟道路。经过烟草公司技术员的悉心指导和自己的辛勤耕作,种烟效益一年比一年好,生活也越过越红火。“今年我种了26亩烟,售烟收入超过13万元,付完装修尾款后,我还准备添置一台小汽车”。贺从芳说道。
“能过上好日子,我要感谢烟草公司技术员的悉心指导,他们不论风吹日晒还是刮风下雨都会到田间指导我们种烟。每到烘烤季节,时时刻刻关心我们烤房里的烟叶,有时一个晚上要来好几次……一路走来,正是他们一路相伴、无私奉献,我才有了生活的希望与温暖。”贺从芳眼中满是感激。
2024年,德昌县收购烟叶8.72万担,烟农收入1.38亿元。一片片“金叶”正在托起乡村“振兴梦”,引领群众奔向美好未来。
普格:收获片片金叶,欢庆彝历新年
“今年过年,我比去年多买了一头猪,家里人都等我回去做腊肉、灌香肠呢。”恰逢彝历新年,烟叶丰收和新年来临的双喜临门在日比尔补黝黑又沟壑纵横的脸上汇聚成了灿烂的笑容。
今年,日比尔补种植了28亩烟叶,共计收入19.46万元。对于日比尔补这样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铁杆”烟农,普格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已将他们纳入县委、县政府的职业农民队伍当中来,旗帜鲜明地给予政策支持,实施定制化的差异化服务。
“今年年初低温多雨,多亏了烟草公司技术员的指导帮助,解决了很多生产上的困难,能有这个收入不容易。”黎安乡日史博肯村作为普格县四川中烟国宝(臻品)原料基地所在地,一直能得到政、工、商、研的多方指导和帮助,已然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致富带头村”。
对于很多像日比尔补这样的烟农来说,离家近、服务好、有销路、能挣钱是他们种植烟叶的重要驱动力。“这是我种烟的第三年,是我现在的‘金饭碗’。”说罢,日比尔补笑着转过身去为新年的家中事宜忙碌去了,继续耕耘在家的幸福。
不知不觉间,烟草产业已经成为普格县“富民强县少不得,脱贫兜底缺不得,乡村振兴离不得”的支柱产业。
西昌:烟农喜迎金色收获季
“今年我种了20亩烟,卖了10万元。”西昌市琅环镇小沟村1组烟农蒋友色与亲友们聊天时满意地说道。蒋友色是村里靠种烟致富的典型代表。近年来,烟叶产业成为小沟村的重要经济支柱,为村民提供稳定收入。小沟村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采用智能化种植管理和精准施肥技术,提高了烟叶产量与品质。同时,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和粮烟融合等多元化产业,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
琅环烟点今年优化了烟叶收购服务流程,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切实保障烟农利益。通过政策宣传和技术指导,帮助烟农提高种植水平和管理能力,赢得了广泛好评。
未来,西昌烟草将积极探索烟叶产业现代化发展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做出积极贡献,实现更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北部烟区 “金叶子”变“红票子"照亮乡村振兴路
文/刘加勇 黄开杰 马萍
汗洒田垄阡陌间,笑饮丰年酒一杯。烟叶作为乡村振兴的金色引擎,富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北部烟区致力于推动烟叶产业高质量发展,引导烟农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实现了烟叶质量与烟农收入“双提升”,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冕宁:粮烟融合,过上好日子
“我种烟10多年了,今年售烟收入27万多,套种的20亩大豆卖了8000多元,连作的50亩荞子估计能卖3万元左右,依靠种烟我们日子越过越红火嘞。”冕宁县高阳街道办事处金叶社区4组烟农马定超说到今年的收入既高兴又充满感激。
“卖烟的钱够我们老两口用了,节省点还能攒点,不给儿女添负担。”60岁的宋福祥是冕宁县若水镇丰乐村烟农,今年种烟收入11万多元。“我们这儿其他种烟农户收入比我还高,他们会管理、烟叶质量好,马元洪今年卖烟得了20多万元,江述华卖了22万多元,他们靠种烟修房子、买车子,家门口就发家致富。”
2024年,冕宁烟区积极响应“以烟为主、多业融合发展”的号召,引导烟农开展多元化经营,收购烟叶13.29万担,烟农售烟收入2.16亿元。开展“烟+豆”套作2.5万亩,“烟+荞”连作1.5万亩,“烟+油”3000亩,“烟+麦”8000亩,“烟+苕”1.5万亩的粮烟融合种植项目,复种指数189.63%,预计融合增收近4000万元,进一步彰显了特色产业+粮烟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与烟农持续增收的产业优势。
越西:农机农艺融合,减工降本提质增效
剪叶机、旋耕机、覆膜机、起垄机、无人机等“田间助手”在越西烟区纷纷登场亮相,一幅幅“高效作业、轻松种烟”的崭新画卷正徐徐展开。“如今种植烟叶真是轻松多了! 机械化设备助力起垄耕田,无人机精准喷洒农药,每一个环节都有科技的助力,让我们烟农真正感受到了便捷与高效。”越城镇小碉村烟农吴林感慨地说。
为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发展,越西烟区紧密结合实际,探索“大小农机”结合模式,聚焦提高烟叶生产效率,缓解用工压力,加大烟草农业适用机械推广力度,打通机械运用堵点。机械化服务整体水平不断提升,专业化、数智化促进烟叶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进程逐步加快,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更显著降低了烟农的劳动强度,使得每亩烟田平均减少了2个劳动力投入。
2024年,越西县收购烟叶15.5万担,烟农收入2.6亿元,其中收购效率、等级结构、收购合格率等主控指标均创历史新高。
喜德:激能、赋能、扩能助力烟区振兴
2024年,喜德烟区收购烟叶2.27万担,烟农售烟收入3422.42万元,户均收入19.01万元,实现了大灾之年烟农持续稳收,切实助力县域乡村振兴。
优化烟区为产业激能。根据县域土地资源,缩减不适宜和次适宜烟区,将有限的烟叶计划资源向核心烟区、最适宜烟区进行规划。
提升服务为产业赋能。在生产的关键环节,整合烟草技术力量,及时深入到烟农中去,为烟农提供及时的技术咨询和帮助,适时开展技术培训,解决“种、烤、分”环节中的问题。
多元化种植为产业扩能。实施“烟+N”的粮烟融合发展模式,利用闲置育苗棚、烟地等进行秋荞、秋豌豆、萝卜等种植,进一步扩展烟农收入来源。全县开展粮烟融合面积6200亩,复种指数164.58%,预计可增收250余万元。
西部烟区 明年烟农种烟热情将会更高
文/王树林
10月15日,盐源县烟叶收购全面结束,收购烟叶22.24万担,烟农售烟收入3.4亿元。烟叶收购结束后,盐源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组织召开群众会83场,实地走访烟农2600户,问卷调查3761份,调查结果显示,烟农对生产投入政策满意度为99.67%,收购满意度为99.5%,2025年全县种植意愿面积为11.7万亩,较上年度增加2.4万亩。
2024年,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积极应对灾情,及时调整收购策略,真情服务烟农,保障了西部烟区种烟积极性不减。
“多亏了你们的指导,我们才种得出那么好的烟、卖得到这么好的等级!”烟叶收购结束当天,润盐镇甲花村烟农金万明和王坤手捧锦旗来到城关烟站向站长和包片网格技术员致谢。
近年来,随着盐源烟区持续优化,甲花村种烟面积快速增长,新烟农不断增加,烟叶生产技术相对薄弱。负责包片的网格技术员黄兴聪就把甲花村作为工作的重点来指导,从烟苗下地,到田管技术落实,再到成熟采烤,烟叶分级,黄兴聪一有空就往村子里面跑。
“他就像一个保姆,哪家的哪块地该追肥、什么时候该开展病虫害防治,哪座烤房装了烟,烤到什么温度,他都一清二楚。”王坤说。
而平时,黄兴聪就在微信群发布任务,烟农要在微信群里打卡才作数,就像是一位严厉的老师,敦促着学生完成作业。
在烘烤季,烟农有多留叶的习惯。今年以来,盐源大力开展“少烤一房半,亩均增收500元”宣传,帮烟农算清收益账,督促烟农做好不适用烟叶处理,经过逐块地验收发放“准烤证”再采收烘烤。
“有舍才有得,今年弃烤脚叶以后,烤出来的烟质量好了,效益也更好,45亩卖了27万元!”烟农金万明的收入账算得喜笑颜开。
明年,我还要种烟! 在摸底会上,金万明率先举起手说。金万明是众多烟农的一个代表,黄兴聪也只是网格技术员的一个缩影。在共同的努力下,产业发展充满了旺盛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