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凉山巨变:守正创新 建设文化强州(上)
2022-11-07 20:46
举报

凉山彝族自治州成立70年来,我州文化事业从单一到多元,从“一穷二白”到“百花齐放”,实现了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我州就创作出了《阿哥追》《快乐的诺苏》《红披毡》《喜背新娘》《月琴叮咚》等大量精品文艺作品,《人民日报》曾以“凉山一枝花”为题,用“民族歌舞,北看延边、南看凉山”赞誉凉山州歌舞团。

多年来,凉山州歌舞团坚持走民族特色道路,扎根本土,深入生活,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舞蹈家、作曲家、剧作家、歌唱家、演奏家及编导,创作了大量具有浓郁风情魅力又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凉山是民族文化资源大州,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交相辉映,红色文化底蕴厚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州文化事业厚积薄发,方兴未艾,谱写了凉山文化繁荣的新篇章,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凉山的文化艺术,始终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阿惹妞》原是彝族音乐曲牌名,民间有多种传唱形式,抒发的是对生命的美好情愫,呈现的是一方人家的民俗俗风情。如今,彝文化风情实景火秀《阿惹妞》已成为新时代凉山的一张靓丽名片。

近年来,我州创作演出、拍摄的文艺作品中,《情深谊长》《生在火塘边》《永远的诺苏》分别荣获第十、十一、十二届荷花奖民族民间舞最高奖作品奖;《彝红》荣获中国第二届歌剧节二等奖,《彝海结盟》荣获第31届“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大奖。《朵洛荷》、《阿嫫妞妞》、《她们》、《我的弦》等文艺作品多次荣获“荷花奖”、四川省“群星奖”等国家级和省部级大奖,报告文学《悬崖村》荣获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第八届徐迟报告文学奖。凉山正从文化资源大州向文化资源强州迈进,砥砺奋进在千亿级文旅产业集群路上,散发着璀璨的文化之光。


记者:马超 王泽发 陈子郎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发表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我司立场
发表
相  关  推  荐
换一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