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巴山蜀水间③国之重托
2022-10-16 13:36 来源: ​四川观察
举报

【编者按】走在巴山蜀水间,立足全国一盘棋,在习近平总书记心目中,四川在全国大局中有怎样的战略定位?四川该如何发挥独特优势,更好服务全局?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四川省广播电视局、四川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三集纪实专题片《走在巴山蜀水间——习近平总书记与四川》。第三集《国之重托》为您讲述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为四川擘画新篇并寄予厚望;通过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新时代“天府粮仓”、“双碳”战略和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重要部署的落地落实,展现巴蜀儿女不负国之重托,力争为全国大局多出贡献的奋斗姿态。

治国如弈棋。难在布局、要在谋势,既需胆略、也要智慧。

在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局的运筹帷幄中,四川地位举足轻重,作为西部地区重要大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他明确要求四川发挥独特优势,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全局。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着眼全国一盘棋,总书记对四川寄予厚望,亲自为四川擘画新篇、引领航向。

践行总书记嘱托、服务“国之大者”,就是国之重托,是新时代治蜀兴川的重中之重。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对标对表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新征程中承担更多的国家使命,四川必须交出新答卷。

“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宜宾,万里长江第一城。金沙江与岷江在此汇流,始称长江。特殊的地理区位,决定了这座城市重要的生态价值。

2022年6月8日,宜宾三江口。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驻足、眺望。

大江东去,承载的是“千河之省”四川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不懈追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纳入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作出一系列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

在我国“四横三纵”大水网格局下,处于“头颈部”的四川,作为长江、黄河两条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始终牵动着总书记的心。

走在巴山蜀水间,习近平总书记叮嘱四川:一定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写好。

三江交汇处,听涛声、问水质、话保护,总书记强调,要牢固树立上游意识,坚定不移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守护好这一江清水。

宜宾市委书记方存好:“习总书记对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么多年以来取得的生态成效特别关注,也要求我们一定要强化上游意识、增强上游担当,保证一江清水向东流。”

清清江水长流,殷殷嘱托在耳。筑牢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屏障,胸怀“国之大者”,保护好“母亲河”,一直在路上。

宜宾长江协助巡护队队员吴江:“今天主要的任务是查看有没有非法捕捞和被误捕的长江鲟,大家注意安全。”

吴江,宜宾长江协助巡护队队员,专注于鲟鱼保护。

“以前开上半里路都看不到鱼,现在江里的鱼是越来越多了。尤其是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捕’后,鱼儿胆子大了,浅滩都能看到。”

是什么,让“鱼儿胆子大了”?

宜宾长江协助巡护队队员吴江:“从小就跟着父亲打渔,长大后眼看着鱼越来越少,心里特别着急,决定用自己对鱼类的了解来保护鱼类、保护长江。”

一江清水向东流,划出一条气势恢宏的绿飘带、金腰带。人们爱江护江,也收获长江的馈赠。鱼翔浅底,水清岸绿,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时代的“长江万里图”,就是总书记要求的“写好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的生动注脚。

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四川位于长江上游地区,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生态文明的现代化,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四川保护好长江上游和全国的生态屏障,对保障全国生态安全至关重要。”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四川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江河、湖泊、森林都有了自己的河长、湖长、林长守护。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四川有担当、有力量。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总书记对四川的生态建设高度重视,也提出了非常多的要求。这些年来,四川认真落实中央和总书记的要求,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做了很多事情。我们可以看到,在长江黄河的上游,大力推进生态的保护和修复,特别是有些地区水土流失比较严重,通过对这些地方的土壤保护和修复,使得长江和黄河这两条母亲河源源不断地‘水从天上来’。”

黄河之水天上来。浪漫的诗句烘托出若尔盖国家湿地公园的重要。据研究,30%左右的黄河水都来自这里。2600多公顷高原泥炭沼泽湿地,总蓄水量近100亿立方米,涵养着流经这里的黄河干流。

四川境内的黄河干流虽然只有174公里长,但却处于“中华水塔”核心区若尔盖草原。国家生态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在这里叠加,赋予了四川更多的担当。

六月的若尔盖草长莺飞。“高原精灵”黑颈鹤又迎来了新的生命。2000多只黑颈鹤在此安家落户、繁衍生息。对生存环境极为挑剔的黑颈鹤,对这里的生态指标投下了“信任票”。

今天,48.6万平方公里的巴蜀大地,“上游意识”越来越强,生态屏障筑得越来越厚实。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大熊猫漫步山野,雪豹重现山林——森林覆盖率超过40%,珍稀动物的家越来越安逸。

全省水环境质量大幅改善,创10年来最好水平,鱼儿胆子越来越大的现象,已经越来越普遍。

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盛景再现,成都成为全球唯一能遥望5000米以上雪山的千万级人口城市,被网友誉为“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全年优良天数超过90%,人间烟火与工业文明、诗与远方在这里交相辉映。

巴山绿、蜀水清、天府蓝,见证着巴蜀儿女不负总书记厚望,扛起国之重托的生动实践。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放眼更广阔的巴蜀大地,国之重托正在希望的田野上孕育更多更大的希望。服务全国大局,农业大省四川有了更沉甸甸的责任。

“开镰咯!”

2022年8月20日,盛夏的永丰村,迎来了水稻收割的日子。

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种粮大户王元威:“小时候,我家里有10多亩田,那时候一到农忙插秧的时候,清早多早就起来去插秧,每天感觉秧苗都插不完,现在的话,3000亩地都不够种。因为我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丰收的喜悦,因为一段难忘的记忆而倍感幸福。两个多月前,天府之国的产粮宝地,迎来了习近平总书记。他在这里和农民兄弟“稻花香里说丰年”。

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党委书记李雪平:“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这片稻田,边走边问。总书记对农业是非常的熟悉,对粮食是非常的关心。”

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马均:“总书记来到我们这里视察的时候,对永丰村的水稻种植给予的高度肯定,‘田间的苗情怎么样’,我跟总书记汇报,‘当时的长势长相很不错,有望获得高产’。”

喜看稻菽千重浪,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提出了更高要求: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是什么样?承担着怎样的使命?这是四川要答好的时代考题。

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马均:“种子是农业的芯片。2017年,核心示范基地创造了969公斤四川盆地的高产纪录,这个纪录的创造主要是依赖于一方面是优良的品种,另一方面配套了先进栽培技术。”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曹立:“粮食安全是我们国家发展的头等大事,总书记也多次讲‘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总书记出题,我们四川答卷,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这是我们四川省的担当作为。”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粮食安全,国之大者,念兹在兹,总书记对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厚望,也意味着天府粮仓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郭晓鸣:“四川更高水平建设‘天府粮仓’绝不是单一地实现规模扩大和产量增长,而是在更深层次上实现四川现代粮食产业体系的重构,从数量导向的发展模式向质量和效益增长的发展模式的战略转换。”

作为西部唯一的粮食主产省、全国十三个粮食主产省之一,时隔二十年,2020年四川粮食产量再次突破700亿斤。一路走来,天府粮仓有了更为宽广的格局,一头连着老百姓的饭碗,一头连着国家粮食安全。

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执行官汤继强:“我们的粮食安全攸关国家,也攸关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自古以来,‘川粮川猪安天下’,古已有之,(既有)历史的现实逻辑,又有我们今天发展的需要。今天总书记再次来到四川,强调了‘天府粮仓’和‘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要把我们的农业作为一个重中之重去把握。把‘天府粮仓’建好,把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擦亮,需要在新时代、新要求、新背景下交出新答卷。”

从“要把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擦亮”,到“要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农业的系列重要指示,日益清晰地彰显出四川农业在全国大局中的重要地位。

牢记总书记嘱托,扛起责任,让中国人的饭碗里装进了更多的“四川粮”。中国老百姓的饭碗越端越稳,吃得越来越香。

巴蜀大地希望的田野上盛开新希望——高标准农田实现山间的茁壮成长;“太空水稻”王家贡米喜获丰收;“国字号”玉米成为致富“金种子”。

而在全国,每10头猪就有1头来自四川,每10杯茶就有1杯飘着蜀韵川香,每10斤菜籽油就有2斤从四川田间里来,每10袋泡菜就有7袋是四川味道……

农业大省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天府粮仓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了更多四川力量。

厚积而发的四川力量,在更多的领域显现。

2021年6月28日,凉山彝族自治州宁南县。

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金沙江的水能资源转化为电能,源源不断送往华东地区,进一步增强了国家能源供应能力。

这一喜讯让习近平总书记倍感欣慰,致信祝贺,勉励大家统筹推进白鹤滩水电站后续各项工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出更大贡献。

白鹤滩工程建设部副主任陈文夫:“总书记在贺信中说,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我深有感触。白鹤滩水电站是在一片荒地上建起来的。我们在荒山上筑营,在悬崖上凿路,很多人在白鹤滩一干就是30年,终于实现了‘白鹤展翅’的宏伟蓝图。”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贯彻落实总书记的要求,充分发挥清洁能源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优势,培育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低碳新动能,全面服务国家战略,四川该怎么办?

白鹤滩水电站投产后的第157天,四川省委以召开全会作出决定的形式,谋划出时间表、路线图。

2021年12月2日,四川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作出《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

今日四川,清洁能源装机突破一亿千瓦,占比提高到85%以上,是全国最大水电开发和西电东送基地、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硅料生产基地,全国每100度水电就有28度来自四川,每100立方米天然气就有23立方米来自四川。

7月21日至23日,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在宜宾举行;

8月27日至29日,2022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在德阳举办。

四川的绿色低碳,正为全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新动能。

新动能,也助推四川迈向“中国经济第四极”。四川盆地,中国面积第三大盆地,也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孕育了成都和重庆两座西部重镇。“关起巫山峡,巴蜀是一家”。千百年来,两个城市同根同源,成长为巴蜀“两颗明珠”。

“两颗明珠”如何在全国大局中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2020年1月3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的一条新闻引起广泛关注。“两颗明珠”有了清晰的定位。

《新闻联播》播报:“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成渝地区如何更好地担负国家使命?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上升为国家战略。这片热土,由此进入了更为宏大的发展空间,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四川在国家战略布局中肩负起更靠前、更具牵引力的重任。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建设;

2021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2021年12月30日,重庆四川两省市发布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联合实施方案;

牢记国之重托,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摆在首要战略位置,作为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的“总牵引”。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是四川的责任与担当。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集中体现了四川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位势: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北有京津冀,南有粤港澳,东有长三角,西部看成渝。

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合力打造“中国经济第四极”,牢记总书记嘱托,川渝两地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双城经济圈,每天都有新故事。

在川渝交界处,四川广安的高滩镇与重庆渝北的茨竹镇毗邻而居。一条中兴河,横跨两地。

重庆市渝北区茨竹镇中河社区党支部书记张坚:“茨竹在上游,高滩在下游。由于下游河道很窄,每年下暴雨的时候,我们次次都要遭淹。”

同样是水,高滩镇的企业却在为缺水而烦恼。

四川诺阳汽车部件有限公司邓勇:“水压和水量达不到要求,直接导致我们整个生产处于瘫痪的状态。”

一涝一旱,让一河相连却分属两地的人们困扰多年。

随着川渝高竹新区的成立,高滩、茨竹融为一体,河道拓宽、水库调水,问题迎刃而解。

作为目前全国唯一的跨省域共建新区,高竹新区自设立以来,便承担着探索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重要使命。

人才一体化发展互通互认,要素保障同城同价,法务联动跨省协同;全国首个跨省税费征管服务中心、跨省域办电实体化机构、跨省域公交陆续落地……百姓和企业得实惠的背后,正是这场系统性改革试验的成果。

以高竹新区为试验起点,川渝两地展开更宽更广的合作探索。

2022年6月29日,重庆,一场川渝两地的联席会议正在进行。

两年来,这样的联席会已经召开5次,持续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8.5万平方公里热土上,还有更多的生动图景:

共建成渝中线高铁、共建西部科学城、共建10个毗邻地区合作功能平台;

协同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协同立法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

联手打造中欧班列成渝品牌、联手实现311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成渝通办”……

一幅战略同频、产业同链、生活同城的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画卷,正在巴蜀大地徐徐展开。每一个细微点滴,都在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的这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增添生动的注脚。

在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叠加的当下,中国西部是中国经济的发展纵深和最大回旋空间。巴蜀大地,正在全国一盘棋的新格局中,书写独特而重要的战略一笔。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了一系列区域重大战略,实际上就是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棋盘上落下了一些重要的棋子。而成渝双城经济圈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布局,是中央层面来带动西部地区发展一个重大战略。它已经超出了区域性传统意义上的战略的概念,它是一个从全国层面来看都十分重要的战略。而四川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一极,我们站在全国的高度来看待区域布局的话,实际上是对成渝地区在西部地区发挥更大的作用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创造条件努力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成未来中国发展的第四极。”

舟大者任重,担当者有为。回望历史,四川的每一次大发展都与国家大战略紧密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大批国家战略落子四川,一大批国家试验由四川探路开局。从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到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从全国清洁能源基地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巴蜀儿女将不负国之重托,贡献更多四川力量。

情之所系,人民至上;兴川之要,踔厉前行;国之重托,勇担使命。

总书记对四川人民的感情,对四川发展的嘱托,对四川未来的期望,镌刻在他走过的巴山蜀水间。

金秋十月,党的二十大大幕开启,为非凡十年作结,为美好未来奠基。

对历史最好的致敬,就是不断地书写新的历史。矢志不渝地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接续奋斗,就一定能走好新的赶考路,创造无愧时代、无愧人民、无愧历史的治蜀兴川新业绩!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发表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我司立场
发表
相  关  推  荐
换一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