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巴山蜀水间②兴川之要
2022-10-16 13:36 来源: 四川观察
举报

【编者按】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的谆谆嘱托。新时代的治蜀兴川,路在何方?兴川之要,“要”在何处?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四川省广播电视局、四川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三集纪实专题片《走在巴山蜀水间——习近平总书记与四川》。第二集《兴川之要》,通过展现四川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科技创新的澎湃动力、开放发展的立体格局、新时代文化强省的波澜壮阔等,聚焦事关四川高质量发展的一件件大事要事,纵览非凡十年的四川答卷,解读治蜀兴川的重点要点,讲述总书记为四川发展倾注心力、把脉定向,指引新时代治蜀兴川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行稳致远。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句镌刻在武侯祠楹柱上的警句,让“治蜀”二字,带着历史的厚度走来。

今天,四川要深思的是:新时代的治蜀兴川,路在何方?

今日四川,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治蜀兴川就能不断跃上新台阶。这就是兴川之要。

兴川之要,“要”在何处?

“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总书记一直在关键时刻亲自为四川的发展把脉定向。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引领下,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正在绘就,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澎湃心潮,“四向八廊”的立体蜀道越走越宽……关乎四川发展全局的一件件大事要事,由谋篇布局而深入推进。

兴川之要,定标于习近平总书记为四川指明的清晰航向中,印刻在脚踏实地的奋斗征途上。

“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秋风吹来浓浓的酱香。刘畅的酱园坊又迎来了忙碌的一天。

战旗村酱园坊经营者刘畅:“今天太阳很舒服,我们制作这种传统手工酱油,就特别需要这种太阳来晒它。从做到售卖,最短需要一年的时间。”

时光,酝酿着收获。这份收获,汇入了四川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时光,见证着变迁。将记忆拉回十年前,那时的刘畅,想象不到今天村里的热火朝天。

“第一次来战旗村是十年前的事,当时陪女朋友回来,看到很多工厂污染很严重。当时的年轻人都不想在村里待,都想走出去。”

时间行进至2017年,党的十九大描绘了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新时代中国乡村的美好愿景令人神往。

从“天府之国”历史深处走来的四川,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所在地。这里的乡村振兴有什么新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很关心。

乡村振兴,成都市战旗村名气不小。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考察,最后一站就来到了这里。

唐昌布鞋传承人赖淑芳:“总书记来到我们的布鞋售鞋摊位,了解了工艺,他说在陕北的时候,老乡就做这种布鞋,穿着舒适透气。我当时很激动,我就说,总书记,我代表我们老百姓,送一双布鞋给你,他说,‘送一双不好穿,买一双可以’,当时他就自费掏钱买了一双布鞋。”

这段佳话,让几近失传的唐昌布鞋重获新生,一夜之间成了网红产品。

战旗村党总支书记高德敏:“2018年2月12号,习近平总书记来我们战旗村视察,听了我的汇报后,对我们在乡村振兴方面的做法非常肯定。特别是在讲话的时候,他说,‘战旗飘飘,名副其实’,然后要求我们把乡村振兴这件事干好,要继续抓好发展,要走在前列、起好示范。”

习近平总书记对乡亲们说,“在实现了温饱、实现了全面小康以后,我们还要继续振兴乡村”。总书记的指示,为四川千万乡村擎起指路明灯。

战旗村站上了更广阔的舞台。

战旗村酱园坊经营者刘畅:“当时选择回战旗村这条路是选择对了的。希望未来越来越好,向往的生活,就在家门口。”

战旗村讲解员于静:“我以前是在城里上班,后来咱们战旗村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做得特别好,我就回来了。”

战旗村酒坊经营者赵培健:“从浙江绍兴回到我们战旗村,把我们战旗村原来传统的手工制作酿酒这块成立了一个作坊。”

战旗村蒋记麻饼经营者杨少萍:“我在我们村十八坊卖麻饼,把我们祖祖辈辈的手艺传承下去。”

乡村振兴,战旗飘飘;殷殷嘱托,激励全川。

推动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巴蜀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四川聚焦乡村振兴这一兴川之要,高位部署,响鼓重槌。

2018年9月,成都,四川乡村振兴的集结号从这里吹响。

2021年夏天,凉山,一个承前启后的布局,在总书记深情牵挂的土地上落子。

从下足“绣花功夫”到跑好“接力赛”,前进的方向,是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曹立:“我们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我们三农工作的重心就全面地转向了乡村振兴。实际上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的成果。四川确实是人口多,也是脱贫攻坚的重点省份,在我们四川的发展当中,还是要注重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真正受益的一定是我们的老百姓,所以在我们的发展产业当中,还是要注重老百姓自身的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他的幸福感获得感的提升。”

从秦巴山区,到雪域高原,巴蜀儿女再唱山歌给党听,走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

俯瞰巴蜀大地,一个个现代农业园区拔地而起,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正推动四川农业由大图强;

一个个“美丽四川•宜居乡村”星罗棋布,幸福美丽新村升级版各有千秋;

一个个高品质川字号农产品跨越山海,走出国门……四川农业大省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美名远扬。

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铺展在他走过的巴山蜀水间。

兴川之要的实践,不仅在广袤山川的田间地头,也在创新创造的潮头浪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同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

作为科教大省的四川,如何乘势而上,推进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把脉,提出重要要求。

梳理总书记十八大以来的几次四川之行,一个共同之处,就是考察四川的科技企业。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中电熊猫显示科技公司勉励企业抢抓机遇,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四年后,又一次走在巴山蜀水间,科技创新仍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心头大事。这一次,他走进了宜宾三江新区一家企业的生产车间。

宜宾极米光电有限公司运营总监桂文文:“总书记当时就是在这个车间外边走边看,看到我们的生产车间如火如荼地进行,他很是欣慰,问了很多车间生产相关的问题,包括每个月的产量是多少,然后生产的过程中有哪些创新的工艺和流程,然后带动了多少当地的就业。”

看到极米团队大多是“80后”“90后”,习近平总书记向这些年轻人亲切问候。

“我很高兴看到,年轻人撑起大梁,我觉得你们应该有这样的一种事业感、成就感、责任感,好好干!”

宜宾极米光电有限公司运营总监桂文文:“这段话深深地鼓舞了我们所有的员工,大家都热血沸腾,觉得我们现在做的是一个非常有成就感的事业。”

好好干,怎么干?从产品形态创新开创家用智能投影品类,到进行底层技术创新,实现90%光机自研自产,这个四川本土年轻企业,已成长为全国投影设备行业龙头老大,连续四年拿下国内投影市场出货量第一。

极米科技董事长钟波:“今年6月8号总书记来到极米参观,在参观的过程中,总书记对极米的产品非常认可,也对我们提出了非常多的鼓励。他对我们说,希望你们两年成为世界第一。接下来,我们一定加大研发,加大创新,使极米的产品更加有竞争力,争取早日完成总书记的嘱托,成为世界第一。”

从国内第一到世界第一,字字句句,凝聚着总书记对四川科技创新的殷切厚望。

厚植创新沃土,巴蜀大地上,创新要素加快集聚,创造活力不断迸发。从动力电池到晶硅光伏;从钒钛产业到计算机通信产业……一大批高新科技企业在四川奋勇拼搏、百舸争流,折射出四川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坚定步履。

2021年6月15日,成都。一次勇开新局的谋划在这里完成。

四川省委以一次高规格的会议,明确了落实总书记要求的方向、路径。创新的动力,持续注入四川高质量发展的肌体。

兴川之要,核心在创新引领。四川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为国“铸剑”、打造“大国重器”。

稻城亚丁,被称为“蓝色星球上的最后一片净土”。近年来,稻城在天文学上的禀赋性和吸附力,让旖旎风光有了全新内涵。

这里,建有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灵敏度最强的宇宙射线探测装置——“拉索”。2021年5月,“拉索”在试运行阶段,就已收到天鹅座“来信”,开启了“超高能伽马天文学”时代。

离“拉索”不远,又一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

“恒温前端光纤已经连接完毕,请检查光功率是否正常。”

“收到收到,光功率正常。”

眼前这些像锅盖一样的天线,是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的标志性设备“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

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项目副主任设计师武林:“这些像小眼睛一样的天线,它就像一个一个向日葵,每天都在无时无刻地跟随着太阳转动,这些天线会实时地接收来自于太阳的电磁波信号。”

313个直径6米的天线均匀分布在直径1公里的圆环上,状如一颗巨大的“千眼天珠”。建成运行之后,子午工程二期将成为当今国际上规模最大、性能最强的太阳射电成像观测设备,大幅提高我国在日地关系这一重大基础科学领域的创新研究能力。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亚丁台站执行站长吴俊伟:“在科研的道路上会有很多的困难,尤其像在这样的环境下,孤独时常是会有的,也正好趁这些机会多读一些书籍,像《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然后我们从中汲取很多鼓舞我们的力量,敦促我们把我们的科学装置建设好,使我国的空间科学事业走在世界的前沿。”

星河灿烂,梦想与执着熠熠生辉。

回望来路,几代科研人的拼搏贯“川”始终,成就了四川深厚的科技沃土。而川人自古以来敢为人先的创新基因,在新时代丰沃的科技土壤中迸发出更为强大的力量。

四川科技资源丰富。习近平总书记叮嘱四川,一定要利用好这一优势,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形成科技创新体集群。

在总书记的指引和关怀下,四川被列为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巴蜀大地正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承载区和创新要素加速汇聚地——

中国(绵阳)科技城、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加快建设,成都超算中心进入国家序列;

这里拥有全球最深的地下暗物质实验室、亚洲最大的航空风洞群;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我国三大航天发射中心之一,嫦娥一号、二号、三号从这里奔月,北斗系列卫星从这里升空;

歼20战机由四川研制;

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落户成都,为川藏铁路提供科技的硬核支撑……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牢牢把握兴川之要,厚积薄发,脚踏实地,四川人民将总书记擘画的治蜀兴川宏伟蓝图一步步变为“施工图”“实景图”。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总书记在四川说过,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那么,我们今天我们看待四川的发展和四川的未来,那就必然要把创新放到四川发展全局的中心地位。四川有航天这样的优势产业,也有像国家综合科学中心这样的创新平台,我相信只要四川能够把这些资源整合好,打通产学研的渠道,科研能力一定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四川的产业转型升级也一定能够顺利的实现,这就会使得四川将来在创新和产业上能为全国的创新和产业升级作出重要的贡献。”

如果说科技创新为四川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驱动力,那么,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则让治蜀兴川有了更广阔的挥洒空间。

不沿边不靠海、自古以来“蜀道难”的四川,如何实现突破盆地的千年梦想?这是四川必须回答的时代之问。

从“努力走在西部全面开发开放前列”到“打造立体全面开放格局、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的开放发展寄予厚望,指明方向。曾经的内陆腹地正加速走向开放前沿。开放,成为兴川之要的核心要义。

“3U8001,今日神鸟展翅,天府腾飞。您是天府国际机场投运的第一架航班,祝你们飞行顺利。”

“神鸟启航,四川骄傲,四川航空共祝天府机场首航顺利。”

2021年6月27日,经过1800多天日夜兼程,国家“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的最大民用运输枢纽机场项目——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式投运。

一市两场,双翼齐飞。2022年前8个月,成都航空枢纽累计完成20.6万运输架次、运送旅客2313.7万人次,运输架次及旅客吞吐量在全国城市排名中稳居第一。

成都双国际机场的格局形成,是四川开放意识和开拓精神的时代书写,为开放发展这一兴川之要,拓展了广阔空间、注入了新的内涵。

民用航空强枢纽、铁路发展提速度、公路网络上档次、内河航运扩能力……今天,“四向八廊”的立体蜀道,正持续扩展着四川的对外开放半径。

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执行官汤继强:“十八大以后,四川把交通先行作为第一个要攻克的难题,通过这些年的努力,交通位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蜀道难”现在变成了“蜀道通”,未来交通还会更加的通畅。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四川从一个不靠海不沿边的一个内陆的省份,正在转变为我们对外开放的一个新的门户。”

沿着成都中轴线一路向南,一片漾漾平湖跃然眼前。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天府新区视察,曾在这里驻足,作出重要指示。

四川天府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林强:“当时就在这里,总书记凭栏眺望时,还饶有兴致地问起,兴隆湖的‘兴隆’是哪两个字啊,我们回答道:是事业兴隆的‘兴隆’。在兴隆湖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

以一区撬动一域,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上为四川的高水平开放发展点题。作为治蜀兴川“百年大计”的重要支撑,四年来,天府新区被全面激发开放活力。

“接下来,我们会在兴隆湖的湖面上增加我们的无人机巡航巡检,来检查我们的水质,以及我们的传感器等等……”

云从科技,中国AI四小龙之一。2018年6月,云从科技将其“一带一路”总部在内的若干业务板块以及西部研发中心正式搬进了位于兴隆湖的新经济产业园。这也是天府新区融入并推动习近平总书记“一带一路”倡议的生动缩影。

云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王仲勋:“天府新区其实更多的是,提供以重大项目的方式,来牵引企业的发展,让云从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选择,绝非偶然。越来越多的头部企业纷纷把自己的区域性、功能性总部落户天府新区,看重的,是天府新区加快构建国际化开放制度体系的行动和魄力。

天府新区综合实力进入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为四川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新窗口,成为兴川之要的实践样本。

开放,治蜀的活力之源,兴川的必由之路。

今日四川,依托独有的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区位优势,正加快成为改革的新高地、开放的新前沿。

中欧班列连通境外75个城市,“空中丝绸之路”航线增至131条;

在川落户世界500强企业已达377家,在川领事机构从9家增至22家,成都成为上海和广州之后的“领馆第三城”,对外交往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外商投资在2021年达到33.6亿美元,位居全国十强,中西部第一;

川企走出国门,打造优势集群,不断提高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随着四川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日益重要,那么它连接西部地区的内循环与向西开放的外循环之间的枢纽作用也会越来越突出。只要四川能够更好地把对外开放与内需市场的建设结合起来,那么我相信也能够在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中去创造一种新的四川发展模式,也一定能够为西部地区的整体的市场的建设转型升级提供很好的借鉴和带动作用。”

治蜀兴川,在历史的长河里,不同的阶段有不一样的答案。新时代的治蜀兴川伟业,在传承中发展,在创新中迈上新台阶。

区域与区域、国家与国家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2022年6月,在三苏祠前,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

几千年积淀的巴蜀文化,灿烂而厚重,为今日的治蜀兴川提供了丰厚滋养。文化强省,也必然是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硬指标”。四川省委省政府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带领巴蜀儿女谱写出文化繁荣发展的壮美华章。

旗帜指引方向,实干方能兴川!

走过非凡十年,治蜀兴川交出了时代答卷——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四川省经济总量迈上5万亿新台阶。

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天府粮仓的保障能力持续提升,乡村全面振兴的优美乐章,在巴山蜀水间奏响。

现代产业体系“强筋壮骨”,现代服务业撑起全省经济总量“半壁江山”。今日四川,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创新创造活力持续奔涌。

大国重器,超级工程,饱含四川贡献。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将四川带进更加宏大的发展空间。

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巴山蜀水奏响绿色“交响曲”。

千年蜀道日新月异,全域开放气象万千。

让天府之国更加富足安宁,巴山蜀水更加秀美安澜,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逸。

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行,奋力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兴川之要,在9100万巴蜀儿女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担当实干的生动实践中愈发明晰!

治蜀兴川,航向不变;阔步征程,再立新功!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发表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我司立场
发表
相  关  推  荐
换一换
推荐阅读